2016年,武志红老师将在全国六个城市,做六场一天的工作坊。
成为你自己!这句话,是我在为我的书签名时用的最多的一句话。这六场讲座,一如我的文章一样,在分享,如何更好地成为自己。
我们是更好地成为自己,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。因为,真实的自己,就是最好的自己。所以,愿我们:拥抱真实的自己!
武志红《拥抱真实自我》2016年·六场系列大型讲座
杭州---2016年3月19日
你存在,所以我存在。
许多西方哲学家如是说。其中的“你”,指的是上帝。心理学则说:妈妈存在,所以婴儿存在,妈妈是婴儿的第一面镜子,当妈妈注视着婴儿时,婴儿从妈妈的眼睛中看到了自己的存在,并从妈妈的喜欢中看到了自己是值得的。
同理,爱情如是,心理咨询也如是,修行也如是。我们不能独自看见自己的存在。所以,我们一直都在寻求爱。我们寻求的,其实是一面镜子。从这面镜子里,你最终看到:真实,即完美!
所以,罗杰斯说: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,而非其他。
所以,对彼此真实的看见,就是爱!
北京---2016年5月21日
身心灵,三者一体。
然而,孰轻孰重?从根本上来讲,这三者的分量同样重,因它们本来就是一回事。但是,我们很容易将身体放到一个鄙俗的、被鄙视的位置,而将思想、即头脑放到圣殿上。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:我思故我在。他的这一逻辑,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思维。
然而还可以有另一种答案:我感受,故我在。
体验,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证明。现代各种心理治疗流派,多强调感受的重要性,感受是什么?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:感受,是我与其他存在建立关系的那一刹那的产物。即,当你与另一事物产生了感受,才意味着你碰触到了这一存在。
感受,总是和身体联系在一起,所以中文中有这些词汇——体会、体验、体悟、体证、体味……
重要的是保持管道的畅通。第一流的艺术家们都有这一体会。当保持身心灵管道的畅通时,生命力就会在其中自由流动,所谓创造力也油然而生。
所以,尊重你的身体,尊重你的感受,它们是非常辉煌的存在。当你对身体越来越敏感时,你发深切体会到:身体是心灵的镜子,身体是灵魂的圣殿。
上海---2016年7月16日
中国社会90%的痛,都和一个基本事实联系在一起:大多数中国成年人,心理发展水平是婴儿水平。
这是我的《巨婴国》一书的封面语。2012年年底,我初步形成了“巨婴国”的概念,至此,很神奇的是,困扰我多年的考试梦再也不见踪影。或许是,大学二年级的时候,我给自己立下了一道考试题——我一定要弄明白中国人是怎么回事,而“巨婴国”,则是我找到的考试答案。
婴儿,特别是早期婴儿,有一系列心理特点:口欲,即什么都要用嘴来品尝,以及吞噬;全能自恋,即觉得自己无所不能,世界必须按照自己的来;共生,即婴儿觉得,自己与妈妈是一体的,甚至自己与世界都是一体的;偏执分裂,即婴儿缺乏整合能力,看问题总是非黑即白,非好即坏。……
这些特点,在中国成年人身上普遍都能看到,这充分说明了,我们的成年人多数是“巨婴”。巨婴,即巨大婴儿,即成年婴儿。其中最集中的是两点:全能自恋,它演化出了如皇帝情结、大家长制等;共生,它决定了我们的集体主义,如大家庭。
不过,谈到“巨婴症”,绝非要谴责,更不是要消灭它。相反,我们需要深深地拥抱自己的婴儿一面,并合理地去满足它,然后,告别婴儿,去做一个真正的成年人。
成都---2016年9月17日
太多人心中,藏着一个绝对禁止性的超我。
它不断地在对你说,这不行,那也不行;这不对,那也不对;这不能做,那也不能做……这个绝对禁止性的超我,部分是现实的,因我们的社会体系,如家庭、学校和社会,是在不断传播这种信息——你必须按照我的来,否则什么都不能做。
但它也是来自于我们内心,也是我们的内在现实。这个外在现实和内在现实结合在一起,对我们进行双重绞杀,就好像有许多看不见的绳索绑住了我们,让我们难以发出自己的生意和欲求,我们由此成为王小波所说的“沉默的大多数”。我们必须打破这个绝对禁止性超我的枷锁,将自己内在的各种动力,淋漓尽致地展现到外部世界上,因此,我们的内在和外在,都可以进步。
要做到这一点,我们需要学习偏执,即执着地发起自己的意愿。同时也要学习放弃的智慧,即当意愿的确不能实现时,或成本太高,我们也要学习放弃这个意愿。而后,又不断发起新的意愿。由此,我们得以展开我们的生命,真的活出俄罗斯文豪索尔仁尼琴所说的这句话——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!
厦门---2016年11月19日
作为中国人,我们以勤劳闻名于世。伴随着勤劳的,是弥散性的焦虑。
高考独木桥、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、别人家的孩子……勤劳,是为了解决这份焦虑。我们会认为,解决这份焦虑的办法,就是成为一个卓越的人,掌握各种技能,并掌握各种财富、权力与资源……
但是,真正能解决这份焦虑的,不是技能,而是关系,因为爱,体现在关系里。执着地追求能力,常常是对关系失望的结果。我们如此焦虑地勤劳着,也是因我们关系质量太差,太缺爱的品质。并且,关系决定命运。这是我的文字一再阐述的道理,即,童年时,我们与父母等养育者构建的关系模式,会内化到心中,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,这就是所谓的性格、人格或自我。长大后,这种内在的关系模式再展现到外部世界,构成我们外在的关系模式,这就是我们的命运。
所以,在孩子幼小时,有觉知地,和孩子建立起一个好的关系模式,这比任何事物都重要。并且,我们自己的疗愈,或者命运的改变,其实也是由关系决定。我们的人格,由童年时的关系所决定;我们的人格,又展现在长大后的关系中;我们的疗愈,又多是关系中发生,譬如和心理咨询师,譬如知己,譬如恋爱。
怎么重视自我与关系,都不为过。所以我说过这样一句煽情的话:关系就是一切,一切都是为了关系。但同时,我们也需要懂得,关系其实是面镜子,深入理解关系的实质,我们可以得到解放。
我最喜爱的诗人鲁米对此有精妙的表达:
每一秒钟,他都会对着镜子鞠躬。
如果有一秒钟,他能从镜子中看出,
里面有什么,那他将会爆炸。
他的想象,他的所有知识,乃至他自己,
都将消失。他将会重生。
广州---2017年1月1日
看见,就是爱。
没有被看见的生命,就是没有被爱照亮的生命。而没有被爱照亮的生命,就会被我们知觉为黑暗与恐怖。但是,那仍然就是生命本身。
我们如此强烈地渴求被看见,我们也的确需要被看见,但同时,我们也需要懂得,你就是生命!
这个“懂得”一词,说起来简单,但真正懂得,实为不易,我们必须在身体上体验到,在头脑上认识到,在灵魂上碰触到。从学心理学起,我就喜欢这句话:成为你自己。而直到现在,我才深切地体验到,所谓成为你自己,就是皈依生命!
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坚韧而敏感的能量泡,它会非常敏感地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反应。换成心理学的术语即,自我就是活在关系场里,并被关系场塑造乃至定型。作为一个能量体,当被看见时,这个能量体就会变成光明的;当没有被看见时,这个能量体就是黑暗的。所谓爱,其实就是两个能量体链接在一起,那一刻它们相互照见,于是都变得更为光明。
当觉得自己这个能量体是黑暗时,我们会做各种努力,譬如讨好与付出,以此来向别人显示,我是好的。但当你真实内在自觉为黑暗时,外在上显示自己是好的,其效果是很有限的。我们必须冒险,真实地活着,让自己的真实自我,呈现在外部世界中,由此它就有机会被照亮。那时我们会直接体验到,我们不须向外寻找什么,生命本身就是好的!
并且,你就是生命!
>>报名武志红《拥抱真实自我》2016年巡回演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