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独使生命华丽
孤独,是要与自己同在。只有如此,才能开始感受,开始完成自己。
这是一条长长的、寂静无声的走廊。走廊一侧的房间里,手术还在紧张地进行。
躺在平车上的我,被放置在手术室外面等待。冬雪后湛蓝的天空,是我惟一的陪伴。
很庆幸能有这样一段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。与亲人的抚慰、朋友的关心比起来,此刻,我更需要孤独。只有孤独,才让我接触到我的全部,包括我冷静外表下的惶恐和哀伤。
一个人不管出生后得到父母怎样的呵护,是否拥有志趣相投的朋友,或找到相濡以沫的爱人,不管是否有“贴心小棉袄”的女儿或孝顺的儿子,当疾病、衰老和死亡来临时,只能自己一个人去面对。因此,没有人能够逃避孤独。孤独是生命的题中之义,有存在就有孤独。
孤独不仅仅会在生命衰弱时现身。在人的一生中,你或许还会经历内心情感无处可诉的“情欲孤独”;说着同样的话却无法沟通的“语言孤独”;以“爱”的名义捆绑和被捆绑的“伦理孤独”;若你不想接受现成的结论,企图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,等待你的是“思维孤独”;还有压迫人性所造成的“暴力孤独”;理想未竟的“革命孤独”
这就是台湾学者蒋勳在《孤独六讲》所展示的“孤独”——渗透在生命不同层面、潜伏在人生不同角落中的孤独——有的伴随着哀伤,有的联结着无奈,有的在催化成长,有的带来深邃和坚强。
第一遍读《孤独六讲》,特别是“革命孤独”、“思维孤独”和“伦理孤独”三个篇章,就像普陀山千步金沙的潮水,一波波向我哗哗涌来。潮水退去后,我在沙滩上捡到很多思想的贝壳,比如——
群体的道德意识往往会变成对他人的指责,对他人的批判不叫道德,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才是。
经由教育、文化、媒体,不断去压抑另外一个人或一个族群,就是暴力。
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,从群体、类别、规范里走出去。
个体孤独的健全就是要对抗不恰当的爱。
凡是一成不变的伦理都是最危险的。
速度和深远似乎是冲突的,当你可以和自己对话,慢慢地储蓄一种情感、酝酿一种情感时,你便不再孤独。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
孩子,我才不会要求你孝
朋友圈里有一篇叫《真爱孩子,就不要灌输孝道》的文章,被一群人狂转,有个朋友说,她因为转了这篇,和一位老友闹翻。又想到之前在别的妈妈群里,有一些生了儿子的准婆婆,说希望老了可以和儿子住在一起。我没想到我们...

家长怎样与中学生沟通会
对于一些读中学的学生来说,他们在生理上逐渐的变得成熟,但是在心理上却还是处于并不成熟的阶段。他们渴望能够得到更多的人的肯定,希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间。所以家长在与他们进行沟通的时候会需要讲究一个方法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