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允许孩子哭”比“哄孩子笑”更重要
父母总是渴望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。然而,幸福的童年绝不意味着只有笑脸。相对于笑,哭可能更接近于我们的本质。
哭是我们来到世间的第一声报到,哭几乎是婴儿的全部语言。然而,随着孩子的成长,你允许孩子哭吗?你能够像爱笑颜时的孩子一样爱哭泣的孩子吗?
母亲剥夺孩子哭泣的权利,是在满足“好妈妈”的体验。
三四岁的童童(化名)想搭一个像自己一样高的塔,然而,搭着搭着积木总是倒塌。
终于童童有些生气地大哭:“我搭不那么高”,妈妈看到童童因为搭不高而哭泣,心疼极了,赶紧过来安抚:“宝宝,不哭,这些积木不好,妈妈给你买些可以搭的很高的积木,要不,妈妈帮你搭怎么样?”童童反而更生气了:“不要,我不要”。妈妈:“宝宝不哭了,我们吃点好吃的怎么样?”童童:“不吃,我就要搭很高很高的塔”妈妈:“看动画片?你不是最爱看动画片吗?”童童听到看动画片,停止了哭泣,露出了笑脸。放松的亲禁不住抱着童童亲了一下。看到孩子的笑脸,妈妈不再纠结难受,舒了一口气,心情也阳光起来。
她们的心理过程可看出,母亲始终未看到孩子的内心需要,只看到自己的需要,顺着自己焦虑的感觉,通过控制孩子的表现和感受,把自己的感受调节到一个舒服的状态:我是一个好妈妈,牺牲自己给孩子开心和幸福。
只可惜,这终究是个美丽的幻想。
拒绝面对孩子的沮丧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。
婴儿期获得的全能感(即感觉自己无所不能的幻想)是健康的、适应的,然而,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,活动范围的扩大,正常的现实生活一定会提供幼儿逐渐打破全能感的机会。
就像童童搭不了想要的高塔,这是造物主安排体验挫折的机会。过程中,孩子逐渐接受自己并非全能的,面对并接纳自己的有限,逐渐锻炼强健的内心、抗挫力,即锻炼从挫折中恢复的能力。
没必要为锻炼孩子的抗挫力,刻意创造挫折,因为自然的生活已提供得够多了。
而且这种强健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,而不是在能干的父母的帮助下,维持幻想的全能自信,这就像颗定时炸弹,当谎言难以为继时便会引爆。
悲伤哭泣是是哀掉自己失去全能感的过程。哀掉通常比维持表面的欢笑更给人们实在的力量感。见不得孩子难过,其实是在焦虑的驱使下剥夺了孩子从挫折中恢复的宝贵经历。
一些很少受过挫折、优秀的、尤其是名校的大学生,随着社会接触面的扩大,遇到无法维持全能幻想的事件时,如交友、恋爱、工作、融入新的环境等,看来阳光优秀的一个人,会忽然陷入看似精神疾患的状态,其实就是早年埋下的炸弹,现在引爆了。
没有人可以一辈子不遭遇挫折,不如从小就学习如何面对它。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
家长怎样与中学生沟通会
对于一些读中学的学生来说,他们在生理上逐渐的变得成熟,但是在心理上却还是处于并不成熟的阶段。他们渴望能够得到更多的人的肯定,希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间。所以家长在与他们进行沟通的时候会需要讲究一个方法。...

孩子,我才不会要求你孝
朋友圈里有一篇叫《真爱孩子,就不要灌输孝道》的文章,被一群人狂转,有个朋友说,她因为转了这篇,和一位老友闹翻。又想到之前在别的妈妈群里,有一些生了儿子的准婆婆,说希望老了可以和儿子住在一起。我没想到我们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