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你觉得孩子“丢你脸”时,其实是你让孩子失

2016-03-10    次阅读        心乐土 > 文章精选 > 亲子关系

一、不要让孩子给你挣“面子”

这样的场景我们一定都不陌生:一群孩子玩耍时,一个孩子唱起歌来,得到了大人们的赞美,于是另外的孩子的父母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唱歌,大部分孩子依照大人意愿进行“表演”,把轻松的聚会弄成了歌咏比赛。但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,也许因为情绪不佳,也许出于叛逆心理,也许想去玩更有意思的游戏,总之就是不唱。

“快唱一个,不然妈妈不高兴了”,“你这个胆小鬼,一点用都没有”,“这孩子就是这么上不了正席”……父母数落孩子,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表演了,自己家的如果不这样,就会被认为是笨、不会唱。

事实是,没有人关心你的孩子会不会唱歌,你跨不过去的只是自己的面子。恐怕世界上只有人类这种会思考的动物,有着如此强烈却往往不自知的攀比心,每个为人父母者,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优秀的,因为这常常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。

然而,你的作品是否优秀,与他是不是给你长面子,其实是两回事。优秀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宽泛,倘若完全按照世俗的模式来套用,优秀指向的是将来升官发财,然而,是否当众表演唱歌,能不能在一群小朋友中脱颖而出,显得格外机灵与可爱,其实与升官发财没有半点关系。如果父母眼里的优秀标准,就是孩子能够在每一次父母自己需要面子的时候为自己挣到面子,这个孩子长大不一定优秀,倒是一定会变成表演型人格,失去自我,成全他人。

二、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教育孩子

如果说,以上好面子伤孩子的事例是显浅的,另外一种则躲藏得更深,那就是非当着别人的面教育孩子。

有一位母亲给小育讲了自己的故事:女儿小小刚上幼儿园时,班主任是位年轻的幼师,有热情没经验。一天放学,她把我单独留下,当着小小的面说,今天小小在幼儿园犯错误,老师批评她,她说了一句非常恐怖的话“小朋友可以打老师”,老师问她谁说的,她说是妈妈说的。老师脸上那种“你是怎么做家长的”的责怪表情,让我十分委屈,于是我严厉地问小小:“妈妈是这么教你的吗?”小小玩弄着自己的小手指,低头轻声说,“妈妈没有说”。我松了一口气,像得了尚方宝剑似地与小老师理论起来。回到家,我的气还没有完全消,于是给一位朋友打电话。可是电话那头的朋友听完后,对我一通批评:“你为什么要把她陷于当场对质的境地呢?这对小孩子是很不公平的。我觉得,你当时想到的只是自己的面子,而不是你女儿的感受。”原本准备收获安慰的我,握着电话愣在那儿。那天一晚上自己都没睡好,越想越有点后怕了。

这位母亲当着老师的面揭穿女儿的谎言,其实对教育孩子没有任何帮助。当然,她可以牵强地将此解释为:应该教育孩子要诚实,而实际上,这件事情的关键点,是与诚实无关的。首先,因为老师缺乏经验,对孩子进行了诱导。“谁教你的?”当她这样严厉地质问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时,孩子会本能地想要保护自己,只能搬出妈妈,这个世界上她最信任的人,来抵抗老师的强势,安抚自己此时此刻的孤独与无助。可惜,妈妈并没有与她站在一个阵营,而是为了自己的清白,迅速地倒向老师的阵营,严厉地批评她、质问她,辜负了她的信任。

三、克制爱的占有,培养爱的能力

每位母亲都喜欢说,孩子是第一位的,就像恋爱中的人常常说“我爱你胜过爱自己”,然而真正做到将孩子的感受放置于第一,靠的不是爱与本能,而是克制与培养。“我这样做,究竟是为了孩子还是面子?”是每一位母亲必须时常追问自己的话题。

常常有性情温和、不擅争抢的小孩,回到家被妈妈数落得狗血淋头:“他抢你的玩具,你干嘛不抢回来”、“他打你,你为什么不还手,你这个怂包”。仔细想想,究竟是孩子在群体中被抢了玩具,被打了一下受伤害深,还是面对家长粗暴的责怪,受伤害深?当然,我们都会将这样的教育归结于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爱,因为爱你,所以心急如焚,所以口不择言。可这真的是因为爱吗?

以成人的理智与智商,果真会觉得一个从小能抢赢玩具的人,长大就能成为马云、乔布斯?没有父母弱智如此,我们的愤怒只是因为“没用的”孩子伤了我们的面子。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规则,每个孩子都会想办法,依据自己的特点与脾性,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。父母的作用,并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,将孩童的世界复杂化,分为朋友与敌人,坏人与好人,欺负与被欺负,而是默默观察,先鼓励再指导。

孩子不是你的一枚胸针一副耳环,他来到这个世界,并不是为了成就谁的成就感,更不是为谁争光,淡定地面对孩子为我们“丢脸”的时刻,是父母向尊重孩子独立人格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。

 

有爱,就有期待。虽说是每个父母都在照着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养育他们,我却看到许多矛盾的地方。希望孩子将来是个服务社会的人,现在却让他养尊处优,习惯被服务到底;希望孩子将来面对困境而坚忍不拔,现在却舍不得让他等待;希望孩子随遇而安、开朗乐观,现在却把他限制在精致的物质环境里,让他习惯最方便、最高级的环境。

希望孩子IQ、EQ都够高,现在却让他们一天到晚在虚拟世界里,让大脑成天被动地回应机器讯息,让情感与没有血肉温度的影像互动;希望孩子有怜悯心,却不让他们经验贫穷和不足;希望孩子成为领袖,却不教导他们从仆人学起;希望他们将来脚踏实地,却用双手把他们抱在空中,让他们踏不到现实的土壤……

父母要生活得有弹性

当自杀年龄急速下降到青少年,甚至小学生时,许多人声伐教育体制、社会现实带给孩子们的无形压力过于沉重,却只有很小部分父母自省:“这一代父母的养育方式,是否也造成了孩子的抗压力太低?”

我也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渐渐领悟到:为了孩子而做的,和为了孩子不做的,一样重要。给孩子和不给孩子的,其实也一样重要。

长久定时定量的浇水,为的不是让植物离开定时定量的水就活不下去,而是让植物健壮到旱季来临时,有更好存活率。帮助孩子建立睡眠习惯很重要,但随着现实变化,在必须调整的时候,孩子和父母要被绑在习惯里,还是继续拥有掌控身体的权力?

我遇过一些父母,生活完全被孩子的吃喝拉睡习惯掌控,再重要再有意义的事,只要和孩子在家午睡或吃饭的时间冲突,绝对没有商量的余地。当然,在那种情况下,别想约他们出去旅行,因为孩子会吃不好睡不好,情绪不好,旅行就没有乐趣了,还不如在家守着舒服。

“就这几年,孩子大了不用午睡,会自己吃喝就好了!”他们如此婉拒别人,也安慰自己。可是几年后,他们继续被孩子的另一些“习惯”操控,仍然没有弹性可言。

虽然我平日在家看重孩子睡眠、饮食习惯,但当周围一些父母躲在家中望着过去旅游照片怀念时,我已经带着孩子在外头长途旅行。

孩子和父母一起接受弹性操练,没有谁完全跟着谁的习惯,大家都伸一点缩一点,学着适应。到了睡眠时间没床睡,车上、手推车里,枕着爸妈的腿,地上铺个布,也可以照睡。我呢,当然把旅行方式和期待调整过,学着大包小包,走走停停,伴随孩子的斗嘴抱怨,意见分歧,享受新的出门方式。

如何让孩子过有弹性的生活

不是每个孩子都愿意调整,有的孩子就是坚持要这样睡,只吃那几样,非怎样的环境不开心。我家老三就是这样。他脾气最大,个性最倔强,身体最差,情感又最脆弱到让人心疼。这样的孩子,若不早早开始帮助他们培养生活的弹性,一旦僵化,冲击来,只能硬碰硬,碎得最快。

我一直相信,生活的弹性,无法单靠一些偶然的密集训练。现代孩子对生活要有适应力,必须像习惯一样,天天住在一种弹性生活的常态里。

如何让孩子过有弹性的生活?

首先是物质方面。父母给孩子吃穿用的,倘若只有大山尖端上,那一个小三角形里的人才吃穿用得起时,就等于把孩子框进了那个小小的三角形里。非要固定某种品牌,某个水准,某个方式,把欲望和眼光、习惯结合后,对物质需求的执著,让这一代孩子失去了在平凡生活里奔驰的宽阔自由。

一辈子,许多许多未来堆积起来的岁月,必须待在那个小小的范围,才能感到舒适、习惯、自在。这可不是父母买得起买不起的问题,也不是将来会留给儿女多少钱的问题,而是孩子适应力的问题。

然后就是生活方式。我家老二在饮食上自幼非常挑剔,只肯吃那几样东西,稍稍变化就有反应( 呕吐, 跑厕所),似乎毫无弹性可塑造。要不要盯着这方面硬扯呢?

营养丰富的食物塞不进口,我就一点一点灌输她营养和健康的知识。要是她非吃那几种食物,我仍然可以先从那几种食物开始创造出新口味。

很小的时候,她连打出来的果汁都不肯试着喝,开始是直接拒绝,大一点稍微灵巧些,就勉强用舌头舔一下,说:“试过了,谢谢!不喜欢!”生气吗?当然!买果汁机时,我想的是,一杯各种蔬果打出来的维他命大全啊!女儿却连几种最基本的水果打出来的东西都不肯喝。

于是,我从她最爱的草莓开始作冰沙,等她习惯了,喜欢了,意外加进香蕉。第一次,她立刻察觉,说:“这里面有别的东西,不过……还可以接受。记得,我有非常敏感的舌头!”

然后,我等她习惯两种水果的果汁后,利用她最渴的时候再加入第三种水果,再加第四种……就这样,配合送她参加游泳队,让她的身体产生需求,一年年,她可以接受的果汁种类越来广,身体越来越好,对其他食物的胃口,也越来越开阔。

反看老大,自幼胃口极佳,不挑食,享受吃,但是饿不得,时间一到饭不开动就心情低落,期待的周末大餐遇事临时被取消,就会情绪波动很大。那么对他来说,生活的弹性训练就是可以不吃,不马上吃,不一定让吃为优先。

这种弹性,不是一天两天,一年两年的浇灌,而是长期的功夫;不是单一部分的拉扯,而是整体的塑造和习惯。

还有就是休闲生活。在美国, 赚孩子钱的游乐场特多。大型如迪斯尼乐园,环球影城,海洋世界,积木乐园,小型如附设游乐场的餐厅,电影院,这些地方,都是要付上不少钞票才买得来的娱乐。可是学校里的孩子几乎一讲到放假,讲到生日,话题就绕着这些地方转。讲多了,听多了,就成为思考方向,生活模式。

带点简餐,去社区公园度个周末如何呢?哪儿都不去,就在家里聊天、下下棋如何呢? 去泡个书店、找个大学校园走走,不也有休闲度假的感觉吗?

我发现,每个孩子的生命起初,其实潜藏着极大的伸缩空间;孩子之所以失去弹性,和父母的僵硬有很大关系。而成人的僵硬,又和他们自己的偏见、固执、恐惧、骄傲有很大关系。

我在孩子的每一个局限里,看到了自己的局限;自己常常拿起标着“爱”的粉笔,拼命在一些自以为最好的地面上,画一些自己都挤不进去的小圈圈,让孩子习惯站在里面。

渐渐地,孩子长大,也会去找类似的地方,类似的圈圈,站在里面,因为觉得安全、舒服。而在那些没有圈圈的地方,他们就不知所措,或乱走迷失,或不敢动弹。

父母该先调整自己!承认自己是个需要弹性的妈妈、老师。从改变自己起步,我愿意从为自己的土壤浇水开始。



Copyright © 2015 心乐土(北京)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  京ICP备15006142号-2粤ICP备18087486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