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回自己,我们也曾经是个柔弱的小孩
试着感受内在小孩的曾经承受的创伤,你将更能觉察到自己的模式,也因此有机会重新整合与疗愈。内在小孩这个名词相当令人沈思。乍听之下彷佛了解,但仔细思考后却又觉得很抽象。...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,一个人过去的成长历程,即童年经验,对现在有很大的影响,因此有些学派甚至用「人生脚本」来形容它的威力。
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期望被爱、受到无条件的支持,同时有人陪伴与学习,这是使我们能够学习到爱与信任的基础。如果我们大多数的需要没有被满足,或是经历到一些干扰成长过程的伤害与挫折,这些痛苦与伤害的经验往往会在我们长大后开始重复,像是对自己与四周人事物做出主观的评论甚至扭曲,与他人疏离并且不易信任,或对事物麻木无感。
这种情形的产生,是因为身为成人的我们仍然带着童年的眼镜看世界,而在不断寻觅着爱的同时领略到挫折与沮丧。这就是「投射」,意味我的想法、感受,包括人际关系只是在重复童年过程。
我们大多活在过去,不知不觉的被过去绑着,以机械化的方式生活,于是面对人事物时只能强迫式的「反弹」,却无法自然的「响应」。
我们一直在追寻,但即使有时得到了我们要的,内心深处却还是有个不满足的声音在嘀咕着、困惑着--我到底要甚么?
那个小时候的我还在等待什么?等待父亲的陪伴?等待母亲的爱?或是他们的一句话?或者在现实中所做的一切追寻都是要证明给谁看?如果你还在等待父母以你想要的方式爱你、接受你;如果你不敢冒险或总是有罪恶感,害怕做错事的话父母会不爱你,却忘了自己已是有能力与阅历的成人,不再需要乞求他们的爱;这样的话,你就是在坐牢。你仍然困在由童年经验与信念建构的牢房中,而忘了身为成人的你可以学习爱自己。
松绑自己的第一步,是去亲近与认识童年的自己,了解我的内在小孩出于某些原因而做了某些决定,因而对成人的我产生极大的影响,并学习开始与内在小孩建立信赖互助的友谊。
想要重新寻回真实的自我,从制约与信念中松绑,我们必须倾听内在小孩的声音,了解他的感受,与他做朋友,才不会盲目地被影响。学习亲近、了解并开始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,当你试着体会你曾有过的童年经验与当时的情绪波动,试着感受内在小孩的曾经承受的创伤与当时的情绪时,你将更能觉察到自己的模式,也因此有机会重新整合与疗愈。诚如奥修所言:觉察就是疗愈的开始。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
孩子,我才不会要求你孝
朋友圈里有一篇叫《真爱孩子,就不要灌输孝道》的文章,被一群人狂转,有个朋友说,她因为转了这篇,和一位老友闹翻。又想到之前在别的妈妈群里,有一些生了儿子的准婆婆,说希望老了可以和儿子住在一起。我没想到我们...

家长怎样与中学生沟通会
对于一些读中学的学生来说,他们在生理上逐渐的变得成熟,但是在心理上却还是处于并不成熟的阶段。他们渴望能够得到更多的人的肯定,希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间。所以家长在与他们进行沟通的时候会需要讲究一个方法。...